与国际标准接轨应对贸易壁垒“中国制造”以创新斩荆棘
“‘中国制造’将继续领跑中国经济。13亿人口的消费市场是我国制造业最根本的支撑因素,这一巨大市场将继续使得我们的制造业具有领跑中国经济的能力。”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蒋正华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制造业论坛上,为中国制造业描绘了一个美好未来。
但是,中国制造业在一路冲刺的过程中,也愈发感到这条路荆棘密布。在中国制造业论坛上,来自政府、学界和行业的相关人士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参与标准制定应对贸易壁垒
今年,我国销往国际市场的部分玩具和食品产品相继被召回,使得“中国制造”在全球范围内的形象蒙阴。另据商务部统计,今年前三个季度共有18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的产品发起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调查,总计50起。美国自1月至10月,对中国产品先后发起14起337调查。
“我国连续十年占被发起反倾销案件的第一位,贸易摩擦从单一手段向复合手段扩展。美国、加拿大陆续发起反倾销反补贴‘双反’合并调查可以说是一种趋势。此外,近期中国被诉诸于WTO的案件也增多,如美国政府以中国政府对钢铁行业实施补贴为由向WTO提出起诉,并且再次就中国的知识产权和出版物市场准入问题两案并诉。”商务部产业司司长王琴华介绍道。
同时,她指出一些发达国家利用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产品出口的影响日益显现,“涉及化学品领域的REACH法案,以及今年正制定的关于耗能产品设计标准的EUP指令,都将牵扯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使用技术性贸易措施,如标准、认证等等,可能会给我国企业在走向国际化进程中设置更多障碍,企业的应对任务更加艰巨。”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陈佳贵指出,我国现有的标准体系分为四层,即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国家标准。但是产品要走向国外,达到上述四层标准还远远不够,必须要遵守国际标准。将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技术经济政策。
“此外,我们不能停留在消极地去遵守国际标准层面上,应该争取制订国际标准的法律权和主动权,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认可度。”陈佳贵说。
企业应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在中国制造的发展欢欣鼓舞的同时,还要正视一个事实,即2006年我国制造业出口产品中有51%是加工贸易,其中外资设在中国的跨国企业占很大比例。我国高新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产业整体对外依存度达到50%以上。“现在,我国轿车制造厂商装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70%要依靠进口,集成电路的进口则高达95%。”蒋正华说。
随着国外关键技术和生产配件而来的是高额的专利技术使用费。王琴华以DVD产业为例介绍道,目前,我国DVD技术已经升级到EVD等阶段,产品大量出口。但就是这样一个国人引以为豪的产业,其57项关键技术,我国只掌握了15.8%。国际知名企业结成联盟“3C”、“6C”向我国DVD企业征收专利费,一台售价为40至50美元的DVD,所收专利费在14美元左右。
这种现象在其它行业中也屡见不鲜,我国生产手机、计算机等产品,要将售价的20%至30%付给国外专利持有人。“因此,虽然产品出口量大,但利润却非常低”王琴华说。
但是,她表示,现阶段我国一些产业的发展势头良好,比如数控机床行业已有7家企业并购了8家国外公司,而且这些公司都是国外非常知名的老牌公司;另外电信企业华为、中兴现已在几十个国家承担了多项信息服务,具有一定竞争力和研发能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吕政认为,在发展过程中,企业一方面积累资本,还要重视引进科技人员,培养熟练技术工人。他还着重指出企业应当建立自己的工程技术开发中心,目前采取这种做法的中国企业不到30%。企业如果没有研发的专职力量和平台,工程技术人员就只能在车间进行现场管理和处理日常技术问题,因此企业要想创新,必须要解决平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