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与节约能源
2007年的世界标准日即将到来,其主题是“标准造福人与社会”。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标准已经渗透并严重影响到现代经济和社会活动中的方方面面。标准可以保障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与安全,标准可以对环境、社会公正、健康、信息交互、公平交易等重要的公民和社会活动事项明确必要条件或提供指导,标准可以为技术创新提供广阔的市场机会,等等,当然,标准化也可以有效促进节约能源工作的开展并使之取得成效。在2007年世界标准日来临之际,受《中国标准化》杂志邀请,有感于当前我国的节能形势和现实需要,特撰写此文。
一,当前节能形势严峻,今后节能任务艰巨
2002年以来,中国经济处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上升期,或者说是上升的稳定期。在这样一个工业爬坡阶段,重工业增长明显加快,比重明显提高,而且我国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是世界最大的,这些因素加起来必然会引起能源消耗量的增加。
过去20年,中国曾经创造了能源消耗翻一番、GDP翻两番的成绩。尤其是在1991~2002年的10年间,能源消费以年均3.6%的增长速度支持了国民经济年均9.7%的增长速度。但是现在进入了重化工业和交通运输加快发展的阶段以后,能否保持这样一个水平和成绩,这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所2007年8月8日发布的首部工业化蓝皮书认为,目前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按照当前工业化进程的速度,将在2015年到2018年期间基本实现工业化。当然,中国的工业化道路必须是资源,特别是能源节约型的工业化。目前美国人均消耗能源量最高,人均消费达到10吨标准煤,即使是最节约能源的日本也达到了人均4.6吨标准煤。即使达到日本的水平,在未来人口增加到十四五亿的情况下,中国也仍然要消费60亿吨的标准煤,接近现在的3倍。我们作为一个人口超大型国家,在当前及今后10—15年经济的持续发展中,随着人均水平GDP的提高(GDP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水泥等高耗能重化工业仍将加速发展;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将进一步使消费结构升级,汽车和家用电器的使用量还将明显增多: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也将使建筑和生活用能大幅上升,由此带来能耗水平的
继续提高,能源消耗总量规模也将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工业化国家曾经达到的水平。也就是说,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正面临着建国以来最为严峻的、持续时间最长的能源供应短缺形势,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对能源的可供量、承载能力以及国家能源安全提出了严峻挑战,也导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加大,对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一方面是能源供应持续偏紧,能源矛盾加剧,另一方面,能源的使用情况又如何呢?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能源消费量约占世界的11%,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了40%,而且,中国经济增长在相当程度上仍然主要依赖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资源产出效率较低,而且这种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率的经济增长模式加剧了资源的短缺。再加上体制、机制和政策等方面的原因,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依然较低,浪费严重,与利用效率较高的状况相比,能源消耗量显然增大了。目前,钢铁、有色、电力、化工等8个高耗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平均高40%以上,80%以上的电动机、风机、泵、空气压缩机等的运行效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5%,特别是电动机系统的效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一30%:燃煤工业锅炉平均运行效率仅65%左右,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5%一20%:机动车燃油经济性水平比欧洲低25%,比日本低20%:载货汽车百公里油耗7.6升,比国外先进水平高1倍以上;内河运输船舶油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10%一20%:单位建筑采暖能耗相当—厂气候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以上数据表明,我国的能源使用效率还比较低,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当然,也说明我国存在着巨大的节能潜力,能源使用率提升的空间很大。
因此,在能源问题上我们目前最看得着的就是节约。改变现有经济增长方式、节约能源、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在中国已成为当务之急,迫在眉睫。在当前及未来15年左右,我国的节能任务繁重而艰巨。
二、推进节约能源工作需要标准化的支撑和引领
节约能源无外萨开源、节流、结构调整等几条途径。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在开源节流方面使尽了浑身解数,而我国在节流以及结构调整等方面尚有较大发展空间,节流、结构调整将成为世界范围内应对能源危机的主要和长期策略。而节约的问题,首当其冲,潜力很大,难度也不小。
现在,全社会已经形成一种共识,中国的能源消耗式发展模式必须得到改变,要建立一种集约化的经营发展模式,即资源消耗最小化、资源利用最大化。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千不断提高的全局出发,全面分析能源资源形势,深入研究能源资源问题,全面做好能源资源节约工作,促进形成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我国的长远发展提供可靠的能源资源保证。这要求我们不仅要进行技术、政策和体制的改革与创新,还要求人们不断地转变价值观念和消费行为,在全社会所有领域厉行节约,全面、深入、系统地提高能效,从而取得比常规节能大得多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国家把节约能源作为“十一五”期间的基本国策,并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
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中明确指出了2020年的节能目标,即2020年每万元GDP能耗下降到1.54吨标煤,2003~2020年年均节能率为3%;主要产品(工作量)单位能耗指标到2020年达到或按近国际先进水平;新增主要耗能设备能源效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汽车、电动机和家用电器等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此外,节能目标中还明确2010年初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适应的比较完善的节能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节能标准体系也是其重要目标之一。为实现以上目标,除了要制定实施有效的节能产业方针政策、加大依法实施节能管理的力度、加快节能技术的开发示范和推广、大力推行节能新机制、强化节能宣传教育和培训等以外,加强节能标准化工作、进步加快节能标准化工作的步伐已经势在必行。
标准是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最主要的技术基础之一,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巨大作用。从宏观层面上看,标准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中观层面上,标准能够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而在微观层面上,标准既是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企业在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中获得和保持持久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就节能领域而言,节能标准是评价能源利用效率高低程度和社会、地区、行业及企业等单元在能源利用过程是否科学合理及其先进程度的尺度,是政府实施节能目标责任制、节能评价考核制度、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高耗能产品淘汰制度、生产许可证制度、能效标识制度、节能产品认证制度、节能财税优惠政策以及其他节能评价的技术依据,是提高产品能效和系统、企业、机关等单位用能效率的技术基础,是全面推动节能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技术保证和有力支撑。
世界范围内的节能标准化工作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发生的石油危机之后。而我国的节能标准化工作则诞生于改革开放之初,是根据我国节能方针和政策的要求,为发展科学技术和加强对能源的科学管理,实现节约能源、增加效益的目的而提出来的,始终与中国不同时期节能形势与节能中心工作紧密联系。节能标准化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覆盖了能源开发、生产、储存、流通、使用、消费等各个环节,横跨煤炭、化工、石化、钢铁、有色、建材、机械、电力、轻工、纺织等众多领域,贯穿于技术和产品的研究、开发、设计、示范、应用和产业化的各个阶段,面向政府、企业、消费者、研究机构等众多对象,可以说涉及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组织制修订了100余项国家层面的节能标准,包括15项基础类标准、24项强制性能效标准、14项工业通用设备节能监测标准、11项经济运行标准,以及30余项企业能源管理、合理用能、能量平衡、能源审计等综合性标准。此外,机械、电力、石油、轻工、交通运输和工程建设等行业也分别制定了120余项行业层面的节能标准。可以说,我国的节能标准已经覆盖了节能领域的各个方面,有效地发挥了政府主导和市场导向作用,为八五、九五期间节约能源、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以能效标准为例,新时期制定和修
订的大量能效标准,适应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有力地促进了用能产品生产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据统计,实施新的能效标准以后,家用电冰箱与房间空调器能效水平约提高20%, 电动机效率约提高效率5%。科学预测显示,到2020年,能效标准的有效实施可累积节电量2657TWh,折合一次能源12.9亿吨标准煤。
20多年的节能标准化实践表明,将标准化工作渗透到节能工作的各个领域、各个阶段、各个环节,主要起到了以下五大作用:
一是对有关节能法规的实施起到技术支撑作用。法律规章的要求和规定通常比较原则,普遍性强,针对性弱,缺乏具体的量化指标,这就需要有标准作为支撑,以促进法规的有效实施。例如,《节能法》第十七条规定“国家对落后的耗能过高的用能产品、设备实行淘汰制度”。如果没有标准的支持,我们就无法说清楚什么是“落后的耗能过高的用能产品”,这条规定就只能成为一句口号。
二是使复杂的技术趋于简化,从多样化到统一,从无序到有序,通过简化、统一化、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等形式,合理控制和引导节能技术及产品的发展,形成一种系统优化和技术的保障作用,以促进节能技术的自主创新和节能科技成果产业化。
第三,标准化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一种重要手段;标准的研制和发布不但牵动着单个企业的命运,而且可以带动整个产业乃至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表现为群体突破的态势,使整个产业的技术水平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上。
第四,标准的应用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改进产品质量,提高产品安全性、通用性和可靠性;同时也会有效地引导市场竞争,维护消费者权益,规范我国当前和未来替代能源市场的健康发展,保证市场秩序的稳定,使管理更加科学、有效。
第五,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标准化可以促进和加强国际间的科学技术交流和国际间的贸易发展,也可以作为一道保护新兴民族产业的技术保护措施,进而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化节约能源产业。
深入开展节约能源标准化研究和标准制定工作,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十一五”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